工作量估算在软件开发领域颇为棘手,需考虑经验值、风险和复用率等众多因素。这些因素如同拼图碎片,需整合才能得出精确结果,这也是众多软件企业关注的难题。
软件开发工作量估算的现状
当前,对软件开发任务的量进行预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以往,人们尝试通过代码行数或功能模块来衡量工作量,但实际操作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因此,国际上普遍采用基于经验的估算方法,我国也广泛采纳这一做法。例如,众多小型软件公司往往只能依赖开发人员个人经验来进行估算,这往往会导致与实际工作量存在较大出入。此外,这种依赖经验的估算方法难以实现标准化,对于大型项目的开发而言,这一点尤为不利。由于不同项目的情况千差万别,简单的经验估算往往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缺乏准确性和规范性。
软件开发中存在一个衡量工作量的基本单位,称作“人·月”。这代表一名开发人员在一个月内(包括节假日)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尽管这一概念设定了计算的标准,然而影响其数值的因素相当多,且在不同企业、项目及环境之间,这种差异尤为显著。
估算工作量经验值的考量
在软件开发中,准确估算工作量至关重要。通常,我们需依照国家标准《GB/T8566-2001软件生存周期过程》中的规定,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工作量计算。在软件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往往会有一个最大可接受的工作量。研究显示,若估算的工作量超过一半,则几乎不被接受,因此,我们设定了“1.5”作为这个上限。
此外,若企业选择了“构件式开发”并搭建构件库,或是对现有软件进行再开发,工作量便能相应降低。据经验数据,采用此法,工作效率最高可提升25%。这对软件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众多企业纷纷朝此方向努力,国内一些互联网巨头旗下的软件部门,也在积极推动构件化开发,旨在减轻工作量,以应对项目周期紧张的需求。
管理成本在工作量估算中的影响
在软件公司里,管理层人员的数量对工作量预估有影响。比如说,每十个技术人员对应两个管理人员,这样的比例会导致管理费用上升。企业规模变大后,必须合理调整管理人员的比例,否则会对成本效益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管理在软件费用中的占比相对复杂。根据不同的管理水平与规范,其数值会有所不同。比如,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或是CMM或CMMI认证时,数值会分别是1.05、1.1、1.15和1.2。若一家企业的管理模式先进且高效,其在管理成本上的控制会更为出色。然而,若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成本过高,进而影响软件开发项目的整体收益。
开发费用的计算模式
在计算开发费用时,我们通常采用公式:开发费用/人·月等于(B乘以1.476加上B的三分之一再加上B的三分之一)乘以1.2再乘以T。若企业承接的是海外软件外包项目,员工薪资较高且工作负荷较重,当R等于B的一半时,开发费用/人·月则变为B乘以(1.476加上三分之一加上二分之一)再乘以1.2再乘以T。这些公式综合了人力成本、福利、设备使用等多种成本要素的比例关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软件外包企业还需考虑国际经济状况和汇率变动等外部因素,否则计算出的开发费用可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以去年某小型软件外包公司为例,由于未充分考虑这些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导致承接的海外项目最终利润微薄,且消耗了大量人力。
系统建设投资额与软件维护费用
系统建设投资额U的含义因应用场景而异。若用户仅要求软件企业对开发的应用软件进行维护,U代表软件开发费用;若需维护整个系统,U则指信息工程项目的总投资。每年软件(系统)维护费用计算公式为U乘以15%或B乘以λ乘以N再乘以12。以一家企业办公系统为例,若年投资额U为100万,按照15%的比例计算,软件维护费用则为15万。这一计算方法在众多项目合同中均有明确体现,目的是确定一种双方均可接受的软件维护费用计算方式。
为了便于计算,通常我们会以系统建设成本作为基准点。这是因为系统规模与建设成本紧密相连。以电信级的大型网络项目为例,其建设成本极高,系统规模庞大且复杂,此时将系统建设的总投入作为计算维护费等数值的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
整合系统与相关计算的简便性
软件开发不只是编写代码,还包括整个系统的融合与运作。将设备、软件和网络融合,确保系统顺畅运行,这对实现用户目标极为关键。在此,之前提到的以系统建设总成本为基准的方法,并不仅仅是为了计算,更是为了全面了解项目的成本与效益。这种简便的计算手段有助于在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过程中,避免因过分关注细节而陷入困境。以某个智能城市建设中的软件项目为例,它需要整合众多子系统,如监控、通信和数据交互等复杂子项目。采用系统建设总成本作为计算依据,可以避免在细节上过多纠缠,确保开发和整合过程在预算和时间限制内顺利进行。
大家认为在估算软件开发工作量时,还有哪些影响因素?欢迎点赞、转发本文,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