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研发进展持续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例如,有人对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提出疑问,认为其不如小米,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研发投入是否能够真正体现企业技术实力的广泛讨论。
研发费用与技术实力
研发投入的衡量标准非研发费用莫属。在我国上市公司中,阿里、腾讯、中国建筑等企业研发费用领先。然而,仅凭研发费用高低来评估技术实力,却可能出现建筑企业跻身科技代表队的不合理现象。中芯国际的研发费用排名靠后,但这并不代表其技术实力不佳。实际上,众多企业的研发费用在营收中所占比重常被忽视,如中国石油尽管研发费用数额不菲,但占比却相对较低。
企业不能仅凭研发费用多少来评判技术实力。各行各业在研发方向、难度和成果转化上存在差异,这使得研发费用与技术实力之间并非直接的正比关系。
财报中的研发费用
自2018年科创板问世以来,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开始将研发支出独立于管理费用。然而,需留意的是,利润表中显示的研发费用可能并非全部。部分企业的研发成果具有良好转化潜力,其资本化比率也相对较高,比如长城汽车在转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时,便大量将研发支出资本化,以此确保净利润。各家企业在研发费用分配上有着各自的财务考量,而财务报表中所展示的数据只是其中一部分。
从财务报告来看,研发支出仅是衡量标准之一。众多企业实际投入的研发成本并未完全在财务报表中显现。因此,投资者等不能仅凭研发费用数据来评价企业的科研发展潜力。
研发成本与企业现金流
研发团队在人力和时间上的投入很大,若研发项目长期无法实现盈利,将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严重打击。以创新药物为例,一旦研制出有效的药物,销售前景通常乐观,销量无需过多担忧。研发效率的关键在于缩短时间,例如辉瑞和科兴在新冠疫苗的研发上,就实现了成果的快速转化。
元宇宙产业链的例子表明,资金投入未能转化为实际成果,往往是因为研发效率不高。企业在考虑研发资金与流动资金的比例时,不能仅凭直觉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而忽视实际收益,但同时也不能为了追求稳定而完全放弃对研发的持续改进。
企业的研发路径
企业研发通常遵循两种路径,要么创造独一无二的高附加值产品,要么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以芯片制造为例,虽然制造芯片本身并不复杂,但在高端工艺方面,台积电拥有显著优势。苹果之所以选择台积电作为其芯片的独家供应商,正是看中了它在先进工艺方面的领先地位。
这两条道路各有长短,企业需依据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挑选最合适的研发道路,以便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
研发费用与企业扶持
我国设有专门支持半导体产业成长的资金,但据公开数据显示,仅有数百亿资金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大量资金流向了非上市公司。企业在研发过程中,仅依靠自身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外部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这种扶持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需要更多评估。资金流向和作用在上市公司财报中并未完全体现,情况复杂。具体有多少资金真正促进了行业发展,目前还无法确切知晓。
研发考量需多维度
总体而言,评估企业的研发成果不能仅着眼于研发投入。必须全面思考研发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资金流动状况、研发策略的制定以及外部支持等因素。观察行业特性,各行业的研发评估标准亦不应一成不变。
怎样全面评估企业的研发活动才算科学恰当?我们期待读者们踊跃留言,分享各自的见解。同时,也欢迎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