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每季度发布的软件黑名单中,那些检测到的恶意应用软件让众多手机用户感到担忧。人们不禁想到,自己或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益和隐私已被这些恶意应用所侵害。
恶意APP的吸费与信息窥探
恶意APP的收费和侵犯隐私的行为令人愤慨。在2017年11月中旬发布的第三季度检测报告中,发现有多款APP存在恶意收费问题。报告显示,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APP占比8%,共有36款。这些APP如同潜伏的暗影,暗中窃取用户的非法利益。一些用户可能只是正常使用手机,却不知已被自动订阅了增值服务而遭受扣费。据数据显示,恶意收费的应用软件竟有35款之多。
恶意软件不仅损害用户的经济利益,还让我们的隐私暴露无遗。就像身处光天化日之下,我们的行踪时刻被陌生人监视。在信息泄露风险高企的今天,这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比如身份信息被盗用等风险。
不同类型APP的恶意行为
通讯软件常成为恶意行为的聚集地。以2016年第三季度为例,“网易通省钱电话”和“UU电话”等应用就暴露出问题。此外,黑名单中因自动发送短信而被列入的APP就有7款。这些应用如同手机中的隐患。
某些应用程序存在更严重的“操控用户手机”问题,比如2017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千寻免流”。在夜间,用户的手机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操控,强行安装其他应用。开发者只需投入2000元就能制作出这样的恶意软件,这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手机使用体验和手机安全。
恶意APP背后的利益链
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问题,从开发者到运营商,都卷入了这场风波。他们或许都只顾着追求利益,而忽略了用户的权益。
例如,即便是大型的应用商店,也难免存在疏漏。以2015年的“反正”APP为例,它在移动应用市场、华为应用市场、新浪应用中心均被发现存在问题,这说明即便是知名平台,也可能出现监管不严的情况。至于那些小型电子市场,安全系数更是难以保证。
应用商店的审核漏洞
许多应用程序为了吸引更多用户,会选择上传至应用市场,但市场审核涉及机器和人工双重检查。然而,在93家手机应用商店中,都发现了存在问题的应用,这说明审核机制中存在明显的缺陷。
大型知名应用商店因名气响亮,常被大众信赖,但它们也可能因审查不严而遗漏不良应用。这种行为在安全层面欺骗了用户。用户正是因信任这些大平台才使用其APP,然而,他们可能遭遇恶意应用带来的风险。
用户如何防范恶意APP
用户得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别在那些小电子市场随意下载软件,也别在陌生的网站上随意安装,最好去大型的安全电子市场或官方网站下载。比如,苹果的AppStore通常很安全,安卓手机也有像GooglePlay这样的相对安全的选择。
需安装专门的手机防护工具,比如360卫士、腾讯管家等。这些软件可识别潜在风险应用,并在下载或安装时发出警报,减少遭受恶意应用侵害的风险。
法规及监管措施
依据相关法规,自2017年6月起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明确,若发现存在问题的应用程序,平台运营者需承担相应责任。因此,平台必须强化对应用的审查工作。
应设立一个恶意应用信息库,其中包含开发者及渠道商等资料,便于用户查找。此举有助于从源头对各个环节施加威慑,使企图制作恶意应用者心生畏惧。
你是否意识到手机里可能存在隐藏的恶意软件风险?请为这篇文章点赞、转发,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安全防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