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管理软件系统分析工作的时间长了,确实有不少感触。不少同行经常抱怨客户提出的需求不够认真,需求总是频繁变动。然而,这里存在一个重大的误解,那就是忽略了客户本身的定位,他们其实并非系统分析师。这个矛盾点长期以来被忽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客户的角色误区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常常抱怨客户频繁改变需求。但需明白,客户并非系统分析的专家。在我接触过的项目中,客户能表达出基本需求已属不易。比如2019年有一个企业要开发管理软件,他们的负责人对需求的描述十分模糊。若要求他们像分析员那样精确地提出需求,那几乎不可能。因此,我们不应单方面责怪客户,而应审视自身的工作流程。分析员应主动洞察客户表述背后的真实需求,积极引导客户,这才是正确的途径。
项目需求通常无法一开始就明确且全面,这种情况很常见。就拿之前为一家小公司开发的软件系统来说,起初他们只要求实现数据记录功能。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业务扩大了,相应的需求也随之改变。如果每次需求变更就抱怨客户,那可是一种很不专业的做法。
原则经验的重要性
行业内存在既定的规则、经验和意见。部分从业者对此不够重视,认为自身能够灵活应对。然而,常常是到头来,他们承受了不良后果。以需求变更后的风险评估为例,遵循正确的步骤可以预防许多后续麻烦。曾有一家公司未采纳建议,擅自调整了计划。到了项目后期,由于未采纳前期分析的建议,导致成本大幅增加。
这些原则和经验是经过多年沉淀的。我们不应随意违背它们。虽然这些原则带来的潜在收益现在难以察觉,但将来必定会显现出来。这就像理财投资,只有坚持储蓄的原则,财富才能逐渐积累。我们必须遵循这些原则行事,除非我们完全明白了它们,否则不应轻率地做出改变。
朴实的功能分析
系统分析时,不宜过分追求高度智能化与自动化。看似吸引人的功能,实际操作中往往遇到不少难题。比如,一家大型企业若想实现订单预测的自动化。初衷虽好,但实际操作需考虑众多因素。追求完美,却发现所需成本相当高昂。
常常得务实一些。比如,一家中型企业打算在其库存管理软件中加入智能提示功能。经过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他们当前最需要的是可靠的数据记录和基础查询功能。因此,我们要明白,光鲜的功能未必实用,不能舍本逐末。
从根源解决问题
系统分析师必须从根本上着手处理问题。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个软件系统的小故障。一位同事急于求成,采用了应急措施加以修复,当时似乎并无大碍。然而,不久后,这一草率之举引发了一系列连锁的小问题。当再次尝试解决时,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异常复杂。
通常,彻底解决难题往往需要较大的投入。比如,对一个老旧的管理系统进行维护。若要从根本上修补漏洞,可能需要重新构建部分系统架构。虽然这样做看似不灵活,但从长远来看,能减少许多后续的麻烦。而那些看似成本较低的临时解决方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更多问题。
满足用户需求要全面
软件可能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所有期望。但若要满足一项需求,就必须做到位。2020年,某电商平台的软件项目就面临这样的挑战。它不仅要应对当时的交易需求,还需为未来的促销活动和其他扩展预留空间。经过周密的调查,我们掌握了客户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并确保了软件设计预留了充足的发展余地。
每个需求里的小细节,做到九成和完全不做,差别其实并不明显。比如说软件里的性别选择功能,若只完成了一部分,可能会让数据统计出现偏差。因此,即便只是部分满足需求,也应当力求做到尽可能完美。
避免极端的设计理念
系统分析不可偏激。在功能配置上,不应一味追求多变或固定不变。比如某些数据,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固定下来。有些企业固执地认为一切皆应灵活调整,却导致系统变得杂乱无章。
不能把所有东西都规定得太死。我曾遇到过一款软件,它的界面简陋,操作步骤也显得生硬,这正是因为规则定得太死。使用时既要设定参数,又得保留一些固定内容。在设计界面时,更要重视其易用性和友好性。那种过分追求美观的做法,往往忽视了用户的实际使用感受。我曾与一位设计师有过争论,他设计的界面虽然看起来整齐,但操作起来却很麻烦。用户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界面,美观固然重要,但实用性才是最关键的。
最后我想请大家谈谈,在你们进行管理软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是否曾因忽视某些要点而遭遇失败?期待大家的评论、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