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程序员群体中,选择专攻技术还是转向管理,常常让人犹豫不决。然而,吴晟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他通过参与开源项目,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寻他的开源历程。
别样选择
开展开源项目,吸引他人目光至关重要。吴晟在撰写文章和公开演讲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对他来说,演讲的负担较轻,且更有利于项目被更多人看到。这样的决定使他成功在众多开源开发者中脱颖而出,在开源界小有名气。
理想生活
吴晟似乎过上了许多程序员向往的生活。他工作之余,可以尽情娱乐,结交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这种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是他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自我抽离
吴晟曾察觉到自己在工作中只是机械地完成职责,并未获得实质性的进步。随后数年,他主动从基层岗位退离,期望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个人与工作。这一转变,也成为了他日后投身开源事业的关键转折。
市场洞察
这个项目是一款针对分布式追踪与监控的系统,它的诞生源自于吴晟在工作中遇到的种种挑战,这些问题甚至让他无法按时下班。在2015年生日后的第二天,吴晟开始了这个项目的代码编写。起初,他做这个项目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并没有直接与开源社区产生联系。
社区发展
截至采访当天,这个项目的社区已经聚集了超过550位参与者。项目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是因为它重视每一位贡献者的价值。例如,在上海,有一位参与者虽然没有提交过代码,但他在项目早期撰写了大量有系统的文章。正因如此,众多参与者各施所长,共同推动了项目的持续进步。
项目推广
华为初期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推广,得益于谷歌工程师的协助,项目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成为全球知名,并被收录进相关报告。但吴晟的远程工作并非毫无波折,他也遭遇了许多人的误解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吴晟提出,开源开发者需确保自己的时间有实际价值,因为核心贡献者的时间是项目中最宝贵的资产。他们应鼓励用户自行解决问题,避免陷入为众多人逐个解答的困境。在中国,许多开源项目的开发者过分关注他人的选择。那么,您认为在开源项目中,技术本身更为关键,还是推广运营更为重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意见,同时也请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