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App竟是“山寨货”
近期,警方介入了对一款外表看起来高端大气、功能最初看似正常的App的调查。令人意外的是,这款App竟然是仿制品。它是由安徽一家网络科技公司旗下的“微导流”平台制作出来的。谁能料到,外表看似光鲜的它,背后却隐藏着诈骗的风险,众多用户可能因此蒙受损失。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App已深入民众生活。人们常根据外观和初期功能来下载使用,却常忽视潜在风险。这款假冒App的出现,给众人提了个醒。
违规封装成诈骗“帮凶”
经过调查发现,”微导流”平台的管理者亲属桂某,擅自利用职务之便,未进行实名认证便为他人制作了多款假冒的财富管理App。这些App随后被用于电信诈骗。原本的违规行为,竟然让诈骗工具伪装成正规产品。这种做法虽然操作简便,却让众多家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这种行为如同给诈骗者敞开大门,让虚假应用轻易混入市场。桂某的做法不仅违反了规定,还严重侵犯了广大用户的权益。此外,这种违规封装可能并非偶然,我们必须给予极大关注。
团伙与个人作案共酿恶果
桂某个人违规之外,还有集团作案现象。公司三位高层尽管清楚该软件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仍承接了业务,并派四名员工分两次赴泰国,协助开发、维护两款假冒的证券应用程序。这种集团作案让诈骗行为规模更大、组织性更强,危害也更加严重。
与此同时,部分技术人员在私下里承接项目。例如,这位计算机专业的00后毕业生孙某某,尽管清楚App是犯罪工具,却依然提供软件平台的搭建及后台技术维护服务。这类个人的逐利举动,为诈骗活动提供了技术后盾,导致诈骗行为愈发猖狂。
虚假App涉多领域诈骗
自2019年起,中青报和中青网记者经过整理发现,裁判文书网上公布了许多与假冒应用程序相关的电信诈骗案件。这些案件覆盖了虚拟货币投资、赌博以及套路贷等多个领域。这些假冒应用程序已经广泛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人们防不胜防。
这些领域与大众的利益紧密相连。虚拟货币投资吸引了那些渴望迅速盈利的人,赌博迎合了某些人的投机心理,而套路贷则让急需资金的人们陷入了困境。不法App正是利用这些特性进行欺诈,使得许多用户遭受了经济损失。
App市场监管漏洞凸显
任巍巍检察官在顺义区人民检察院表示,虚假应用程序已经成为黑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这反映出App市场的法律监管存在不足,管理力度不够。App制作缺乏门槛,部分封装平台审核不严格,流程几乎形同虚设。同时,伪实名注册和网址更换后重复封装的情况屡见不鲜。
有些应用软件绕过应用商店的审核,只需扫码就能下载,监管工作存在空白。而且,很多涉嫌网站都租用了境外的服务器,这使得App几乎失去了监管。这样的监管空缺为假冒应用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亟需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加强监管与普法迫在眉睫
网信部门需增强对App的监管,尤其是对未上架应用商城的App制定监管措施,填补监管空缺。源头管理强化是遏制虚假App泛滥的关键。此外,还需对封装平台进行严格审查,规范其运作。
现在不少高校的IT课程中,对新型犯罪手段的法制教育显得不足。不少毕业生只专注于技术能力的提高,却对编写出的代码可能被用于非法活动缺乏认识,法律意识淡薄。学校有必要强化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法律影响。读完这篇文章,你可能在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有效避免虚假App的侵害?期待大家踊跃留言交流,提醒周围的人,一起保护我们的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