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之痛,梦想萌芽
石城川,一位听障人士,在大学期间,与好友陈国强通过笔谈交流,稿纸堆成了小山。那时,智能手机还不常见,他们只能用笔交流,等待成了日常。这种等待让他内心充满了改变听障群体境遇的渴望。早在那时,他心中就种下了帮助和改变其他听障人士生活的种子,他想要做些什么,去消除交流的障碍。
尽管沟通存在困难,石城川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热衷于学习和参与运动。然而,听力障碍一直是生活中的难题。目睹身边听障朋友的困境,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日益增强,他下定决心,要为众人探寻更佳的沟通途径。
创新设想,四处碰壁
谷歌眼镜给了石城川灵感,他勇敢地提出了制造“听镜”的构想,旨在让听力受损的人能够实时感知声音。这一创意相当新颖,然而,当他最初向其他智能软件公司寻求帮助时,却遭遇了多次挫折。这些公司可能因为技术挑战、市场不确定性等因素,对这个创意并未展现出热情。
石城川并未轻言放弃。旁人或许觉得这想法不切实际,但他深信这构想终将成真。他带着那份执着,不懈地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希望能将这构想付诸实践,为听障人士带来变革。
团队组建,调研启航
石城川联络了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国强和彭驷庆,三人迅速达成共识。他们从石城川的个人体验出发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手语在听障人士间交流存在局限,与普通人交流存在较大障碍。超过半数听障人士每天至少与健全人交流一小时,其中六成人对交流效果表示不满。
这些数据让团队对听障群体的需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改善听障人群生活的决心。调研结果就像一盏明灯,为产品的研发和功能设计指明了道路,团队决心要满足听障人群在交流方面的迫切需求。
音书问世,功能实用
后来,一款名为“音书”的应用软件问世。软件启动后,映入眼帘的是简洁的橙色界面,上面有提示信息帮助用户进行交流。该软件整合了实时转换、多人群聊、语音训练等三大功能,极大地便利了听障人士的沟通。借助这个平台,听障人士能够与健听人顺畅交流,消除了以往沟通中的障碍。
这些实用的功能让“音书”逐渐被听障人士所熟知并接纳。它如同他们生活中的交流小帮手,使得他们在日常与工作中交流更为便捷,不再因听力障碍而感到孤单和无力。
用户增长,团队壮大
至今,“音书”吸引了将近十万的用户,其中绝大多数是听障用户。团队规模也从起初的三人增长到了十二人,更有两位听障用户因使用“音书”而加入了团队。这一现象反映出“音书”在听障群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用户从中获益。
团队规模扩大,使得“音书”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来自不同专业和经历的成员聚集,为“音书”的改进和扩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大家齐心协力,致力于改善听障人士的交流感受。
未来期许,公益前行
谈及盈利方式,石城川表达了对低门槛交流的期望,音书APP设有会员服务及增值服务。今年,他们主要致力于推广,计划与企业共同开展公益活动,并与相关部门携手合作。此外,他还期望音书能成为一扇窗,助力听障者拓宽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这充分展现了石城川对产品成长的规划,同时也突显了他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希望借助“音书”这一平台,让更多的听障朋友能够融入社会生活,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你觉得“音书”APP将来可以加入哪些新功能,以便更有效地帮助听障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