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学习现象普遍
学校已明确规定禁止学生在校使用手机,而不少家庭也因此出现了亲子间的争执。然而,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大部分中学生仍旧坚信手机对学习是有益的。据记者团的调查,97.9%的学生在平时会利用手机应用辅助学习,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10到30分钟。这表明,尽管存在诸多限制,手机在学习中的应用依然非常广泛。
校园里,同学们经常用手机进行学习。张天成自称是生物学的“小学生”,他常用手机App来学习。他发现,班里的“学霸”们手机里也装满了各种学习软件,比如刷题、搜题等。大家都在用手机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学习功能助力成长
同学们普遍觉得手机应用的学习功能挺有用。梅育源喜欢用英语学习软件,还会用视频软件找英语学习资源,这样能增强英语感觉,也能补足平时缺少的语言环境。不少同学说,班上成绩好的同学会用刷题软件来提升答题效率,还会用搜题软件来拓宽解题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即94%,觉得手机应用对提升成绩有帮助。其中,87%的同学觉得学习软件能帮助他们解决作业中的难题。超过70%的同学认为这些应用能填补课堂上的知识空白,加强记忆,并支持他们自主学习,成为他们学习中的重要帮手。
改变学习思维方式
许多同学表示,这类学习应用不仅改变了学习手段,还开启了新的思维模式。比如,初中生孙若然刚开始用搜题软件只是复制答案,但现在遇到难题会先自己思考,然后查找解析,最后整理错题本,学习变得更加积极高效。利用工具学习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比起埋头苦读更容易坚持下去。
一些同学先前学习方式较为刻板,后来通过使用学习软件,接触到了更多解题方法和学习技巧,思维变得更为灵活。他们不仅对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而且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触类旁通。
过度依赖存在隐患
然而,手机学习并非全然无弊。有的学生,就像孙若然过去那样,过分依赖搜题软件来获取答案,并未真正领会和把握知识。在学校里,也有部分同学,他们甚至不使用任何学习软件,可能是意识到过度依赖的害处,所以选择了不使用。
该校有学生习惯于用手机查找作业答案,面对未知的考题常感束手无策,成绩不佳。这种情况反映出过分依赖手机应用程序可能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质量参差不齐
学习软件市场质量参差不齐,并非所有应用都称得上是“良心之作”。有的学生买了所谓的“海淀名师”讲课视频,结果发现内容只是照本宣科,远不如自己老师的讲解清晰。在找英语学习视频时,有时搜索到的视频过于吸引人,容易让学生分心,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某些应用程序广告泛滥,费用不明确。举例来说,一些App在免费试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扣除费用,而且取消过程相当复杂。学生们在挑选软件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辨别,这无疑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负担。
合理使用提出建议
老师们就手机学习的两面性给出了意见。一零一中的生物老师安军认为学生应利用各种资源学习,不过他特别指出,独立归纳总结知识点才是最重要的。心理老师闫阅则针对对手机沉迷可能影响学习的顾虑,建议学生们要对自己的手机使用有明确的认识,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同时,也可以请家长帮忙监督,确保手机仅作为学习工具使用。
许多学生都清楚独立思考与自学的重要性。若能恰当运用手机应用程序,方能充分展现其辅助学习的功效,使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你是否尝试过使用学习软件?这些软件对你的学习效果如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谈谈你的感受。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