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始人优势与转型痛点
许多软件项目的创始人曾是社区中的核心贡献者,他们对技术有敏锐的感知,这对个人开发者来说是一大优势。以开源社区为例,他们凭借技术实力脱颖而出。然而,一旦涉足创业,就不能仅仅沉溺于技术。姚延栋认为,要想产品既受欢迎又畅销,必须经过PMF验证,即产品必须具备实际价值、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并且客户愿意为之付费。
PMF验证要点
创业团队若想顺利通过PMF验证,需从众多客户需求中提炼出共性功能,并将其融入软件。企业对“性能提升10%”这类表述兴趣不大,更倾向于与华为、浪潮等大型企业进行价格谈判,这导致国内厂商陷入价格竞争,资金难以投入到编译器研发。以市场为例,众多企业对性能提升缺乏直观的成本效益理解,使得市场环境不利于创新资金的投入。
创业独特思路
刘新铭的团队在创业时思路新颖,他们选择生产那些大厂不愿生产的商品,通过将成本控制在大型工厂的三分之一来获取利润。在业界,大型企业通常因为商业考虑而不愿涉足某些领域,刘新铭团队的做法为其他创业者提供了借鉴。不过,编译器行业还需对现有的商业模式进行改进,否则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统信软件的刘闻欢表示,有些技术适合开源,但难以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创业者需要正视这一现实。
开源经历与风投差异
2010年前后,深度操作系统团队在Qt技术上投入了大量努力,然而,他们的修正方案被社区所拒。数年后,类似的外国人的修正方案却得到了认可。这一现象揭示了开源社区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从风险投资的角度来看,国外的风险投资对基础软件领域的创业者显得更为有耐心,他们愿意等待超过十年。王晓妍分析,这或许是因为海外资金具有较长的投资周期,投资者对企业的成长周期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的容忍度也较高。
人才招聘难题
招聘是创业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刘新铭的团队在招聘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尤其是数据库核心研发岗位,竞争激烈,面试通过率仅为百分之一,为此他们特地成立了三人招聘小组。在基础软件领域,对人才的高要求是普遍现象,这无疑增加了团队的运营成本并影响了工作效率。此外,了解团队背景的人可能不理解他们为何选择时序数据库,而非选择更具商业潜力和成熟度的数仓。
创业验证与行业提醒
姚延栋的团队在创业后的第一年就完成了PMF的验证。尽管收入还有提升空间,但他态度积极。对于数据库业务,他强调在最初的三五年内并不特别看重收入。但他也提醒新创者们,虽然数据库领域看起来前景广阔,实际上竞争激烈,新入行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那么,创业者该如何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变现之间找到平衡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