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场探秘
今日,记者走访了工商银行常州支行,邂逅了近期颇受瞩目的智能机器人“小苏”。它发音准确,服务态度亲切,主动询问:“您好,请问您想办理哪项服务?”紧接着,它会指引您到相应的服务区。这款机器人是由工商银行软件开发部与一家行业顶尖的机器人研发团队携手打造的。它的步伐轻盈,问候举止自然,抱拳行礼更是流畅无比,宛若受过专业训练的职员。
小苏在交流中对金融业务问题的回答非常准确。这反映出科研团队在编程和数据上付出了巨大努力。因此,他们在金融知识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为团队未来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融技术亮点
柯卫东是工行常州分行金融科技部门的负责人。他提到,“小苏”机器人以及宇树科技生产的同类产品,都是具有实体形态的人工智能机器。这些机器人装备了多种高科技,比如软件算法和控制系统。不过,它们所依赖的是工行自有的AI数据库,其知识体系和应用领域主要局限于金融行业。
小苏在金融服务行业表现优异,专业技能精湛,显著提高了客户对业务咨询的满意度。现在,团队正忙着对系统进行内部测试和培训。总行后台在收集数据,研发团队根据这些数据持续改进系统,目标是让小苏以最佳状态服务客户。
推广计划在即
今年下半年,按照预定计划,工行各网点将全面启用人形机器人。其中,常州分行是系统内率先引入这一服务的分行,格外引人关注。在此之前,名为“小苏”的机器人已在常州分行的营业部多次担任“大堂经理”一职,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
工商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此次推广活动充分展现了这些成就,并将为客户带来全新的服务感受。同时,这也将提升服务的效率和品质。
常州产业助力
工行在常州推出了人形机器人,这一动作与常州推进智能制造城市建设的努力紧密相连。2024年,常州市颁布了《机器人产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该文件中确立了多项发展目标。需打造十个机器人研发创新基地,增设二十家省级及以上级别的“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将产业规模提升至五百亿元之上。
常州吸引了众多企业涉足机器人领域,其中约半数是专注于机器人的公司。该产业的总规模已突破300亿,在我国,每四台工业机器人中就有一台产自常州。这样的雄厚基础,为“小苏”人形机器人的问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金融助力产业
机器人产业的进步需要金融领域的助力。从2024年起,常州推出了多项金融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包括“领航保”等特定融资产品、融资租赁和转贷服务。常州工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共同搭建了科技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桥梁。
政策扶持下,常州地区涌现了大量杰出企业。恒立液压荣获摩根士丹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排名。天合光能的智能制造工厂运用本地机器人对电池片进行分拣。钱璟康复研发的康复机器人已开始在医疗机构应用。产业与金融业之间形成了积极的交流。
行业发展趋势
银行分布广泛,顾客往来络绎不绝,对服务质量的要求颇高,这为仿生机器人的运用创造了极佳的测试环境。工商银行成功研发了仿生机器人,而建设银行在上海浦东分行,今年上半年设立了我国首个智能仿生机器人银行柜台的实训中心。
人形机器人或许将成为引领银行业金融科技进步的关键趋势,预计将在业务处理和客户服务等多个方面引发重大变革和革新。关于人形机器人在银行全面投入使用后,是否能够彻底替代人工服务,您有何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并将这篇文章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