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归属权的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人的个人隐私数据遭到非法获取和不当使用,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那么,你的数据真的得到了妥善保护吗?
淘宝数据被盗案揭秘
2020年8月14日,淘宝网向警方报告,发现有人非法获取了其数据。在7月6日至7月13日期间,每天都有约500万条数据被非法获取。这些数据涉及用户昵称、评价和手机号码等私密信息。犯罪分子肆无忌惮,轻易绕过了平台的安全措施,盗走了大量数据。
河南商丘市某住宅楼成为犯罪现场。作案者名为逯某,是一名程序员。2019年年末,他通过编写爬虫程序窃取了淘宝用户资料。此后,直至警方将他拘捕,他累计搜集了超12亿条数据。在此期间,淘宝网的风险管理未能及时更新。
盗数据用途曝光
逯某把搜集到的用户资料交给了黎某,这些资料被公司日常使用。他们做的是优惠券返利生意。他们用非法手段获取的信息,建立了1100个微信群,每个群的成员在90到200人左右。每天,他们用机器人向群里发送优惠券,通过这种方式赚取返利提成,非法获利。
这些人不法之徒,用不正当的方式窃取资料,进而直接用来获利。他们全然不顾用户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任意将用户资料用于商业用途,对用户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案件一审情况
6月3日,该信息被盗案的初步判决书已对外公布。商丘市雎阳区检察院表示,逯某受雇于黎某,他们所在企业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间非法获利34万元。然而,在一审阶段,嫌疑人并未遭直接惩处。
信息量与收益金额均考虑在内,嫌疑人被判长期服刑几成定局。然而,非法使用数据的恶劣后果已开始显现。至于如何恢复受损用户的权益,法律亟需给出更为具体的指导。
京东类似数据危机
2013年,京东遭遇了一次数据泄露。泄露的信息包括用户的密码、手机号、电子邮箱和用户名等。若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将面临极大风险。
2021年6月2日之前,京东并未将这些信息存入数据库。在此期间,用户可能面临数据安全隐患。从这个角度看,即便是在大型网络平台,数据安全也无法得到完全保障。
数据归属的思考
在现今信息化的年代,数据资源理应属于公众。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众多企业手里握有众多用户资料,但对这些信息的控制力却相对薄弱。那么,企业在处理这些数据时,是否需要得到用户的明确同意?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又应当拥有哪些发言权?
发现数据被盗用的情况后,我们意识到个人信息被滥用。企业必须重视数据安全,不能只追求业务增长而忽略数据保护。同时,用户也要保持警觉,防止个人隐私泄露。
数据安全的困境与展望
确保数据与网络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犯罪手段也在不断演变。企业和监管部门必须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然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且成效常常难以预料。
互联网公司需保障数据不被泄露。应当设立更严格的数据保护措施,运用更高级的加密手段。同时,相关监管部门需完善相关法律,增强对数据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如今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的安全风险无处不在。面对这样的挑战,互联网企业该如何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点赞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