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合项报告的重要性
若报告编写不当,可能会给审核对象带来严重误解,损害认证委托者的信誉。一份准确无误的报告有助于受审单位进行改进,但质量低劣的报告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以某次认证审核为例,错误的报告导致企业误判了改进方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报告反映了对审核结果的评估,彰显了审核的水平和信誉。若报告不够严谨,不仅会损害被审核方的利益,也可能让认证机构遭受质疑,因此撰写时必须格外小心。
事实描述基本要求
依据客观事实至关重要。审核人员需紧密关注观察到的具体情形,例如发现员工未按既定流程操作时,应如实进行记录。绝不能凭个人主观臆测,否则,若某审核员仅凭感觉判断记录存在造假,之后发现其实是误判。
按照审核规范来保证报告的合法性。在审查过程中,需严格依据规范进行细致审查,就好比按照既定的质量规范来检验企业的生产过程,绝不能脱离规范随意作出判断。有些审核人员未能依照规范进行评审,这导致了报告的不准确。
结合受审方特点
报告需针对审核对象的产品及服务特性进行编制。各企业业务各有特点,若照搬标准,报告便失去了价值。以化工企业和电子企业为例,它们的审核重点自然会有所不同。
结合其特性,我们能够深入剖析问题。在电子领域,审查时必须留意电子产品的具体特性,比如静电防护等,不能仅凭通用标准进行笼统讨论,这样才能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正确处理不符合项
遇到类似文件签名缺失这类偶发问题,可以直接指出并更正,无需提交报告。在一家小公司进行审核时,发现记录编号存在间断,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现场指出并改正即可。
评估不符合程度至关重要,需在多处进行核查。若多处发现零部件缺乏标识,可能表明问题严重,例如,大型集团旗下的多个工厂都存在这种情况。
现场沟通与记录
如发现有不合规之处,应立即与被审核方进行交流。在审核现场,应向陪同人员和当事人明确指出问题,以便及时核实,减少后续的误会。例如,某次审核中,现场沟通后,企业很快就接受了问题。
迅速记录至关重要,部分审核员依赖回忆事后补充记录,常常出现错误。有审核员在事后补记时,竟将时间与地点弄混,这影响了报告的精确度。
文字描述与对标要点
报告的文字需满足“五何”标准。需明确何时、何地、何岗位、何样本、何种情境,以确保报告的详尽与清晰。例如,在记录检验中的问题,要详细记录具体的时间与地点等信息。
对标过程需确保精确恰当,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步骤之间衔接顺畅。若现场缺乏检验记录,对标时必须依据实际适用的条款,避免生搬硬套。以8.6审核标准为例,它要求组织依照规定进行检验,这便适用于漏检情况的对标。
在审核过程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编写不符合项报告时的困难?快来评论区告诉我们,记得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