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软件企业的实力不一,多数企业依赖“合同项目盈利”的方式运营,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突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现状:合同项目盈利困境
我国大部分软件企业实力不强,普遍实行“通过合同项目赚取利润”的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企业四处寻找合同项目,但成功率不高,销售费用却很高。以众多小型软件企业为例,为了争取项目,它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商务洽谈上,导致资源分散,效果不理想,盈利变得困难,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尽管项目能带来短期资金,但项目结束后收入就会中断。比如,一个合同项目完成后,客户支付了款项,如果没有新的合同,公司就没有了后续的收入,持续发展会遇到困难。如果将资源集中服务于少数大客户,虽然可以降低寻找项目的成本,但客户数量少,风险也随之增大。
出路:聚焦大客户效益
调整策略,将资源集中投注于少数重要客户,这确实是个可行的方案。通过为这些大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能更深刻地把握他们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合适的软件,从而提升他们的满意度,并促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许多有远见的软件企业采取这种方式后,成功从老客户那里获得了稳定的项目来源。
承接老客户的新项目,相当于复制了客户关系,这有助于减少拓展新客户的成本和难度。老客户对公司的信任度高,使得项目沟通和推进更加顺畅,从而节省了谈判和调整的时间与费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软件的优化和开发中。
优势:产品规模复制效益
软件产品具备批量生产的便利。若客户A购买了该产品,稍加改动即可向同消费层级的客户B销售。市场上类似企业对软件的需求大同小异,开发通用的软件产品,稍作调整便能够吸引众多客户,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软件的复制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销售成绩未达目标,也不会有库存积压的困扰。与硬件产品相比,软件在成本和灵活性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以知名的办公软件为例,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销售,其成本主要集中在最初的开发和后续维护上,而复制和分发的费用却非常低廉。
难题:通用软件盈利阻碍
国内软件公司若依赖通用软件产品盈利,难度较大。盗版现象普遍,通用软件产品一旦推出,盗版者数量远超购买者,使得开发企业难以实现预期利润。众多软件公司投入大量心血研发,软件却迅速被盗版扩散,销售受到严重影响。
国内真正通过通用软件产品赚钱的企业寥寥无几,估计十个手指头就能数清。众多软件企业投入巨资和人力研发通用软件,却因盗版泛滥导致投资回报率极低,无奈之下只得转向合同项目等其它盈利途径。
转机:互联网下新盈利之路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软件盈利方式的转变。许多针对个人的软件开始采取免费策略,并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盈利。比如,许多免费的办公软件和浏览器在提供服务的同時,会插入广告,从而从广告商那里获得收益。这样,用户可以免费使用这些软件,而各方都能从中获益。
企业级软件复杂度高,盗版难以使用,且依赖开发商提供支持,因此盗版风险较低。一旦盗版出现,开发商可依法维权,打击企业盗版既成本合理又收益可观。鉴于此,中国企业的软件更宜采用“通用软件产品盈利模式”。
运营: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运营模式与合同项目模式和通用产品模式差异显著。运营并非一次性交易,而是一种持续的消费行为。企业从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持续使用中获益,就像互联网平台依靠流量和用户活跃度来赚取利润。
开展新业务面临风险与困难。要投入基础设施的费用,而且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免费服务来吸引顾客,那时公司只有支出没有收入,即所谓的“投入”。然而,一旦用户基础建立,未来的盈利空间就十分可观。
各位读者,对于正在成长的软件公司,你认为哪一种盈利方式最为合适?欢迎留言、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