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新趋势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开始推广“智慧校园”的建设。教育相关的App在家长们手机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在不少学校,这些App已经变成了获取校园信息的主要手段,比如查看课程表、作业和成绩,以及接收学校的通知,都离不开它们。以长沙市某小学为例,王女士就是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使用这类App,这样她就能方便地了解到孩子学习方面的各种信息。
App的不同收费模式
各校使用的应用程序各有不同,费用标准也各不相同。有的应用完全免费,家长可以轻松操作。然而,有些应用则需要支付月费或年费才能使用。王女士使用的这款应用,在企业的员工到教室进行讲解演示后,她选择了支付150元人民币的年费来开通服务。在此之前,不少地方的家长都曾反映,学校推广的应用按年或按次收取成绩查询费用,这种收费方式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信息安全引担忧
教育App常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记录学生上下学时间,这让家长们对信息的安全性感到非常担忧。汤女士提出疑问,既然教育部规定不能公开成绩和排名,但学校却将信息提供给企业,企业还向家长收费,这种行为是否与教育的公益性质相悖?大量学生的隐私信息存储在App里,一旦信息泄露,后果难以预料,家长们对孩子信息安全的问题深感忧虑。
加重家长经济负担
王女士认为,这个App只提供每学期两次的成绩查询,目前的费用设置并不合理,这会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多个App的收费加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每月或每年都要支付费用来获取孩子的成绩等资讯,而多个App都收费,那么家长的负担会加重,这可能会降低他们对App的接受程度。
学生和家长增负
有些应用内置了练习和测试,竟成了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强制家长在应用上打卡。这让家长们感到困惑,如今社会倡导减轻家长负担,但这个应用打卡却成了增加负担的隐形手段。学生们需要在应用上完成作业,家长们还得负责监督,原本悠闲的放学后时间变得繁忙,这对亲子关系和学生的课外生活造成了影响。
用户体验感不佳
众多应用自称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得力助手,然而实际使用体验并不理想。部分应用界面复杂,功能实用性不强,查找信息颇为不便。此外,技术层面也存在问题,比如运行缓慢、频繁闪退,这些都干扰了正常使用。我们不能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责任简单推给学生和家长,而应着力提升用户体验,确保它们能真正成为促进学习和教育的有力工具。
当前教育软件日益普及,我们如何确保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妥善处理费用收取和用户数据安全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