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企业常在职场引发争论,一方面,求职时它像粘人的“牛皮糖”难以摆脱;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成为进入知名大企业的“敲门砖”。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利与弊?让我们共同揭开谜底。
招聘“狂热”
外包企业似乎总是人手不足,对求职简历的搜寻显得非常迫切。一旦简历被投递,它们便会立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论是否匹配,面试邀请接连不断。在招聘高峰期,许多求职者每天都能接到外包企业的电话,平均每天大约有2到3个。它们急于吸纳员工,因为每一位在职员工都能为它们带来收入。
合同差异
大多数正式员工签订的是3到5年的长期合同,相对而言,外包岗位的合同通常是一年一续。以某科技公司为例,其正式员工的合同期限固定,福利待遇也有保障。然而,对于外包员工来说,合同到期后是否能够续约却是个未知数。企业解雇外包员工的成本较低,因此外包员工总是要面对工作不稳定的潜在风险。
待遇鸿沟
办公地点或许一致,但外包职员与正式职员在待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薪酬方面,正式职员月薪可达一万元,而外包职员可能仅有七千元。至于五险一金,差距更为显著,比如深圳华为的正式职员按一档缴纳,而外包职员可能来自周边的二线城市,基数较低。年终奖更是微薄,而且工作时间还可能更长。
业务边缘
外包人员难以触及企业核心工作,他们经常从事那些重复且繁重的“苦力活”。在项目分配上,他们很少能持续参与,这个月参与一个项目,下个月就得面对全新的任务。某知名软件公司的外包人员,一年之内就换了三个项目,始终停留在边缘业务,技能提升受到限制。
同时天涯打工人!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年龄偏好
外包企业倾向于招聘有1至5年工作经验的职员,因为他们成本效益较高。然而,对于35岁及以上的员工,需求却相对较低,特别是在软件行业,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不少35岁以上的软件工程师因被视为“性价比不高”而难以获得外包职位,这进一步加剧了软件行业对“35岁危机”的担忧。
利弊制衡
外包并非全然无益。对于那些硬件条件有限,想进入大公司的人,或者刚转行需要找到入门机会的人,外包提供了一种途径。有些公司设有外包员工转为正式员工的机制,例如,工作两年且表现优秀的外包员工有机会转为正式员工。然而,外包员工在公司里往往缺乏归属感,福利待遇不够透明,而且面临较大的被解雇风险。
看到这一幕,你是否还会考虑加入外包企业?若在求职过程中收到外包企业的邀请,你是否会考虑接受?不妨点赞、转发,并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