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开发环节,对工作量的准确估算至关重要,但这一步骤却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应如何高效地预估软件的工作量?接下来,我会逐一为大家深入分析。
工作量估算的本质
估算软件项目的资源耗费,需考虑人力和时间成本,通常以人天和人月作为评估指标。以一个规模较小的软件项目为例,可能需20人天的工作量。但需留意,这和软件的规模并不等同,规模是指软件的固定尺寸,而工作量则会因多种因素而有所变动。在同一公司里,即便软件项目规模一致,不同团队所完成的工作量也可能存在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各团队的编程水平以及公司运作效率的不同。
估算方法分类
根据估算单位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直接估算和间接估算两种。直接估算多依据经验来估算整个项目的工作量。相较之下,间接估算则更为精细,具体又细分为依据代码行数和功能点两种方式。以财务软件项目为例,这两种间接估算方法会从不同的视角来计算所需的工作量。
基于 WBS 的估算方法
厂商普遍使用这种方法,一般叫做自下而上的方法。首先,我们会挑选出和历史项目类似的项目,进行比较。比如,在开发电商软件时,我们会参考之前同等规模的电商项目,以此来预估整个项目的工作量。随后,我们将参考类似项目的资料,运用比较分析或请教专家的方法,对WBS中不同活动的劳动量做出预估,比如页面布局、系统后台编程等具体任务的劳动量计算。
基于代码行的估算
从开发者的技术角度来考虑,要对软件的工作量进行评估。过去,代码行数是判断软件规模的重要依据。在评估时,通常会使用WBS法等方法来统计代码行数,然后将这些行数转换成需要的人天数。比如,如果每个开发者每天能写50行代码,而软件总共有500行,那么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10个人天。有些模型,例如Ⅱ型模型,处理量会随着软件规模的扩大而呈指数级上升,同时还要考虑16个成本推动因素的干扰。这些处理量必须用特定的公式来计算得出。
基于功能点的估算
以用户的角度来考虑,对软件所需的工作量进行预估。首先,要计算软件包含的功能模块个数,接着把这些模块换算成需要的工作天数。按照生产率计算方法,假如每个开发人员一天可以完成五个功能模块,而这款软件总共有二十个功能模块,那么完成这项工作就需要四个人天的投入。经验模型法则依据企业历史数据,构建了功能点与工作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式,这些式子因企业而异,旨在更贴合各企业的开发实际情况。
在进行软件项目工作时,你倾向于使用哪种工作量估算方法?期待你的意见,欢迎留言交流。若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不妨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