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弯成形技术,这一领域离不开CAD/CAE/CAM的应用,它是型钢冷弯的核心,对我国冷弯型钢行业的发展贡献显著。接下来,我们将详细研究这项技术在我国的进步情况。
CAD技术起源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踏入冷弯成形CAD技术的新领域。期间,北京科技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出了国内第一个CAD系统。同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也发布了专为彩板门窗型材设计而设的CAD软件。这些早期的技术成就,为我国CAD技术的持续进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技术合作引入
自1993年起,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与德国data M公司合作,致力于将冷弯成形CAD技术引入国内。这一举措让国内企业有机会接触到更先进的冷弯成形理念和方法,对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CAM技术开端
我国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冷弯成形CAM技术。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个异型轧辊CAM系统,成功解决了彩板门窗轧辊的生产难题。该系统首次在宜兴卡特姆公司应用。技术不断改进后,研究所又率先推出了冷弯成形CAD/CAM系统,并在国内广泛使用和推广。
CAE技术应用
我国在冷弯成形技术方面引入了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尤其是有限元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冷弯成形过程中,有限元法有两种使用方式:一种是在原始研发阶段,主要关注基础理论;另一种是在后续开发中,依赖成熟的软件平台。比如,日本学者小野田利用刚塑性有限元法对电焊管进行了研究,并成功解决了管坯边缘的问题。
仿真研究成果
市面上商业的有限元软件种类丰富,借助这些软件进行辊式成形仿真研究,能有效地攻克工程中的难题。我国北方工业大学运用MARC软件对冷弯成形进行了模拟,并实现了与实际工程紧密相连的多项分析。德国的data M公司也在COPRA软件中加入了有限元仿真的功能,这样大大简化了用户的使用步骤。
研发平台搭建
北方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研究所与山东新合源热传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CAD/CAE/CAT研发平台。这个平台为高精度冷弯成形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通过这个平台,新产品在多个关键环节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和创新。
我国在冷弯成形技术方面进步神速,但也遇到了不少挑战。为了提高技术的准确性和效率,以便与行业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关于冷弯成形领域的CAD/CAE/CAM技术未来可能实现的突破,您有何见解?若您认为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