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市场常出现信息泄露和催债骚扰现象,给借贷者和他们的家人朋友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一系列乱象。
借贷开端
今年春节前,郑丽通过朋友的推荐,联系到了一家贷款公司的代理人。她在这家公司以每周20%的利息借了2000元,还款期限定为一周。这看似简单的借款,却给她带来了不少麻烦。许多人因为资金暂时短缺而选择贷款,却未曾想到背后竟然隐藏着这么多问题。
她借款时向公司提交了本人的身份证、支付宝交易记录截图以及亲友的联系电话等众多个人信息。她并未料到这些资料日后会引发一系列麻烦,当时她只专注于解决眼前的经济困境。
以贷养贷
到期后,郑丽手头拮据,无力归还。她先后通过多个中介,分别联系了三家贷款机构,每家借款两千元以填补资金缺口。此后,她便陷入了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在众多借款者中相当普遍,他们为了还清旧债,不得不再次借款。
截至目前,她已分期分批归还了本金加利息共计超过六万元,但仍有超过十一万元的债务未还。债务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生活也因此完全被打乱,她整天都在为债务烦恼不已。
信息泄露
郑丽提到,每次借款都得通过QQ联系中介,放款前必须提交身份证照片、支付宝界面截图、个人联系簿和最近通话记录等资料供审核。有的中介甚至以查看转账记录为由,索要她的微信账号和密码。这些做法严重侵犯了她的隐私。
众多个人资料被贷款机构所得,这为日后的骚扰行为埋下了祸根。她并未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只是遵照指示提交了那些私密信息。
亲友遭殃
5月25日那日,郑丽及其家人、男友、朋友们都接到了警告短信,还遭受了持续的骚扰。这些欠款信息被周围的人得知。亲友们无缘无故遭受了打扰,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干扰。许多人对这种情况感到既愤怒又无助。
王先生不幸成为了受影响的一员。他往昔并无欠款记录,却意外地收到了众多知名企业的核实信息。这起因于郑丽与他有过电话联系,并有通话记录为证,因此他被借贷公司误认为是亲友,进而成为了被频繁骚扰的对象。
借贷调查
新京报的记者经过调查了解到,部分贷款机构在受理借款申请时,会要求申请人提供通讯录以及亲友的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此外,记者还注意到,这些贷款机构所发放的登记表格中,涉及了诸如“是否存在逾期未还款项的历史”、“通讯录中的人数”、“实名手机号的注册时长”等问题。
借贷公司建议用户通过“佳木网络”账号进行审核,而与其它代理商沟通同样需要先提交个人信息。这样的流程导致借贷者的资料被大量搜集,从而提升了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催债手段
记者联系了若干从事清账和催债服务的机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轰炸”服务包括电话联系和短信发送。短信能在特定时间内对亲朋好友持续发送提醒,按理说,只要掌握了对方的通讯录,就能向所有联系人反复发送。
这种催债手段极大地影响了借贷者及其家人的日常生活。裴先生,一位网络安全领域的专家,指出:“短信炸弹”系黑客利用恶意软件大量发送信息,受害者有权提起诉讼或向警方报案。
日常生活中,大家是否遇到过借钱后不断催债的麻烦?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不妨点个赞,分享出去。同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