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效法规情况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新颁布的《民法典》中有个细节值得关注。这部法典并未把计算机软件开发合作当作常规合同种类。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一般将其划归为技术合同范畴。这样的划分让这类合同在法律应用上显现出一些特别之处。
在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这种分类对审理思路和法律依据的选择产生了作用。由于《民法典》里没有对应的条款,法官只得在技术合同的法规中寻找适用依据,这无疑使得案件处理变得更加复杂。
案由探索路径
民事案件的案由可归纳民事法律关系,研究软件开发合同特点后,可借助案由进行解析。依据《理解与适用》的规定,涉及软件开发合同的纠纷,通常指双方在签署相关协议后所生争执。
关于委托或合作开发合同引发的纠纷,都在考虑范围内。既然明确了案件性质,我们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便能从法律关系的精准角度进行分析,进而为解决纠纷指明清晰路径。
合同签订情况
在实际操作中,委托方和开发方通常都会签署一份《软件开发服务合同》。这份合同不仅详细阐述了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还对软件的详细功能需求做了详细说明。借助这份合同,双方可以清楚地界定各自的职责,并明确需要实现的目标。
这只是基础的安全防护,就算合同条款再完备,后续仍可能因各种原因导致纠纷。一旦发生争执,双方的理解可能就会出现差异,这便可能为后续的纠纷埋下隐患。
常见争议焦点
争议一出现,双方看法就产生了分歧。委托方觉得开发方没有实现之前商定的功能,而开发方却认为是新增的功能,需要额外费用来开发。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曾经有件这样的事情,客户请人开发一款办公软件,一开始就明确了基本的功能。但项目做到一半,客户又提出了额外的统计功能要求。于是,开发者提出要额外收费,这导致双方意见不合,陷入了僵局。
风险防范办法
为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纠纷,合同里必须对软件的各个功能点进行详细描述。要具体说明每个模块、菜单的具体作用,并且提前组织功能演示会,对可能引起分歧的部分进行特别解释。如果开发方觉得需要增加新的功能,必须立刻告知并提交相应的证据。
若企业委托制作财务管理系统,若合同中对界面功能、数据处理等细节有详细说明,那么纠纷的风险就能显著减少。开发团队能够快速沟通新增需求,双方的协作也会更加流畅。
软件验收问题
双方对上线定义的重视不够,结果很多合同里没有明确的条款,或者还在用旧的模板。在软件验收时,评审人员会先看合同里的规定,如果没有找到具体说明,就得参考国家的或行业的规范。我国软件验收有GB/和GB/两个标准,不过这些标准只是建议性的,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应。
遇到争议,若双方对验收条件是否达标有不同看法,可以展示代码的备份。这时,开发者得先拿出初步的证据。如果委托方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也得拿出相应的证据。要是委托方拿不出证明软件不达标的证据,那么他们得到法院支持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
在处理与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相关的事宜时,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不妨点赞并转发此篇文章,同时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