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量计算要素
软件开发的工作量不能随便估算,这需要考虑估算经验的数值、风险因素和代码的重复使用率。具体来说,工作量是估算经验数值、风险因素和代码重用率三者相乘的结果。国际上通常依据历史经验来计算,国内软件企业也普遍采用这种做法。但用源代码库或功能点来计算不太现实,因为这样做非常复杂。
规范估算方法
为了确保工作量估算的规范化,我们应当依据国家发布的“GB/T – 计算软件生存周期过程”这一标准。此标准中提到的工作量估算,是以开发人员在一个月内(包括法定节假日)完成的工作量为基础,通常称作“人·月”。尤其在软件企业对业务不够了解,或是用户需求表述不清晰时,必须持续改进需求获取和设计调整等方面的工作。
极限值设定
在深入了解软件企业后,我发现实际的工作量往往超出了预估的一半,这让我难以接受。所以,我设定了一个1.5的极限值。然而,如果企业采用组件式开发,并建立可重复利用的构件库,进行二次开发,那么可以显著减少软件开发的工作量。根据经验,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工作效率最高提升25%。
管理成本界定
多数机构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岗位,参考其他机构的做法,通常每十个软件工程师对应两名管理者。这种配置模式形成了管理成本的基础架构,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整体成本产生重要影响,企业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成本计算。
质量成本考量
软件公司普遍追求提升软件质量,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额外的质量开销。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软件(系统)的维护服务可分为四个级别。若用户仅需要维护应用软件,费用将依据应用软件开发成本U来计算;若用户需要维护整个系统,费用则将根据信息工程项目的总投资U来决定。
系统维护要求
软件公司需持续提供全天候的响应服务,这意味着每周无休,每日从晨至暮,确保在两小时内迅速到达现场解决问题。同时,他们每日需派出技术人员对软件(系统)的功能进行细致的调试。此外,原公司还需妥善保存技术资料,并指定专人深入研究技术细节。目前,国内对于系统解决方案的认知还不够充分,而招标单位对信息技术也并不熟悉,这种情况导致系统解决方案的收费变得较为棘手。系统复杂性的高低与用户需求、信息接口相关,并且可以用β值来衡量。
在软件开发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哪项成本对企业影响最为深远?欢迎您加入讨论,为文章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