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表情符号在网络交流中变得不可或缺。36年前,有一项创举开启了网络表情符号的先河。现在,让我们一同追溯它的诞生和成长历程。
电脑笑脸诞生
1982年9月19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家斯科特·法尔曼在电脑屏幕上输入了“:-)”,此举标志着人类在电脑上首次运用笑脸图标。他在学校的电子公告板上建议,可以用这个图标来区分玩笑,而用“:-(”来传达严肃信息,旨在降低网络沟通中的误会。
这两个符号很快流行起来,成了“快乐”和“悲伤”的象征。法尔曼没有申请专利,而是把它们当成了赠予世界的小礼物。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它们表达情感,网络交流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表情符号拓展
人们对于法尔曼教授的简单表情包感到不够满足。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全球各地出现了众多表情包。在这些表情包中,手机表情emoji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表情包起源于日本,日本人称其为“絵文字”,发音为“えもじ”,与我们所说的手机“表情”发音相同。
自iOS 5起,苹果在其输入法中加入了emoji表情,这些符号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开来。如今,emoji的编码已得到众多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认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emoji来进行沟通。
emoji开发者
栗田穣崇,一位来自日本的软件工程师,他创造了Emoji。1995年,他加入了NTT移动通信公司。到了1997年4月,他转投i-mode事业部,全身心投入到了i-mode项目的推进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研究和开发emoji,也因此成为了该领域的开拓者。
2011年,他加入了这家新成立的公司。转眼到了2015年3月,他再次选择了离职,转投另一家公司。那家公司致力于为大众创造一个充满乐趣与色彩的网络世界,同时也在推动网络内容的不断发展。
首批emoji手机
某品牌手机首次加入了emoji表情功能。当时,这一系列手机新增了这一亮点,使得用户能够体验这种独特的沟通手段。2012年,au公司携手其他企业对emoji进行了标准化设计,栗田穣崇负责监督了这一工作的完成。
至今,许多au品牌及部分安卓机型仍在使用栗田穣崇先生所设计并开发的emoji。这一现象充分表明,他的设计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使得emoji能在不同系统中保持一致的显示效果。
最初emoji模样
栗田穣崇投入大量精力打造的首个emoji表情系列,虽在技术起步阶段显得图案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创意。这些表情图案从日常生活和人物表情中汲取灵感,为emoji表情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这些最初的面部表情看似简单,却开创了全新的交流手段。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表达方式不断进化,如今变得多姿多彩,让人眼花缭乱。
表情符号影响
如今,全球约九成网民常使用表情包,每日发送量多达六十亿。这些表情包让网络交流更生动、直接,弥补了文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足。形形色色的表情包能传达多样情感,让交流更温馨、更有趣。
然而,有些人担心,过度使用表情符号或许会削弱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那么,在智能化的今天,表情符号的发展趋势又会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