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人才之痛
集成电路产业是科技领域的关键支柱。它在中国发展得很快。然而芯片人才短缺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供需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做过调研。在526名相关专业在校生里。有59.1%的人没在相关企业实习过。高校的标准化培养模式和产业实际需求差距大。这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学科发展契机
把集成电路设为一级学科,这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如此一来,该学科在师资引进方面能有更大发展空间。在经费获取方面也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招生方面同样能有更大发展空间。专业设置方面亦是如此。从长远看,这对人才培养有积极影响。不过,它不能立刻弥补原教育体制人才培养的缺失。所以仍需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
高校培养短板
当前高校在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显著不足。高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然而产业界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众多。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一样。高校的标准化培养致使不少学生知识结构与产业不契合。实践能力欠佳。难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过往尝试困境
早在2003年,国家就开始着手解决集成电路人才问题。教育部、科技部在多所高校建立培养基地。前后一共有三批,总计20所高校。然而十几年过去了。部分高校从事该方向研究的老师数量在减少。效果没有达到预期。这说明仅仅依靠高校传统培养模式。无法有效地解决人才问题。
南京创新之举
2019年,6部门发文设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南京提出建设“南京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学院”,并给予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江北新区管委会依据产业需求建设了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这是一次突破传统教育体系的创新尝试。该校以实训带教为主,目的是培养实践与专业技能兼备的产业人才。
全新培养模式
南京集成电路大学采用“5 + 1 + 2”设置。它多维度培养产业人才。它全方位培养产业人才。它不是传统大学。它更像是连接高校与企业的开放平台。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能有针对性地填补高校短板。它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它有望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大量适配人才。
当前芯片产业竞争很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觉得南京集成电路大学能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中国芯片人才短缺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也请为本文点赞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