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成都印象
我第一次遇见成都,是在五年级的一个周五。最后一节课时我领到报纸,上面大大的标题《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吸引了我。翻页后又看到《成都有条街,名字叫锦里》,从那时起成都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后来我还去了欢乐谷,10年前排队玩大摆锤,因为怕错过末班车所以只能放弃,这些记忆到现在还很鲜活。
音乐里的成都
再次听闻成都,是在北京。当时听到雷子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演唱《成都》。这首歌使更多人知晓了成都。有人讲把里面的地点换掉,就能变成其他城市,可我并不赞同。《成都》的歌词以及氛围,是独属于成都的韵味。很多人提到成都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它融入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
地震后的洒脱
2008年地震对成都影响很大。我去映秀的时候,住宿的老板讲,经历过生死,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这体现出成都人心态有了变化。原本生活休闲的他们,伤好之后更加洒脱。他们把日子过得愈发珍惜生活。这份洒脱融入了成都文化。成为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生活中的变迁
四年前我住在中和版块的黄金时代小区。开车距离不到五公里,却常常需要过桥,而且道路拥堵。如今道路变宽了,除了下雨天,基本不会堵车。要是在十年前,对成都人说上班等电梯要二十分钟,没人会相信。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在持续改善。
软件园的活力
在我看来,天府软件园是个充满活力的所在。蚂蚁金服在这。这儿还有许多其他充满活力与潜力的企业。比如成都本地一家小型线下培训机构,其创始人发的图片显示出这里创业氛围浓厚。众多蓉漂来到此地打拼,展现出成都发展背后年轻人的拼搏精神。
追梦与离开的成都
成都有舒适的生活,也存在现实压力。精装房问题各地都有,在成都我知晓得更多。为房子忙碌的蓉漂们很辛苦,部分人最后离开了。可离开时他们会感谢成都,这里有他们的奋斗经历和回忆。这表明成都并非只是表面的“慢生活”,背后有着对目标的追求以及生活压力。
成都真的只是像很多人讲的那样,是个“慢生活”城市吗?你对成都有着怎样的印象?欢迎进行评论分享。也请为本文点赞并分享。